常見長者健康狀況

腦退化症

在香港,每100名80歲或以上的長者中,便有約20人患上腦退化症。有別於年齡增長導致的記憶力下降,腦退化症患者的記憶、理解、計算、語言、學習和判斷能力都會受到影響,部分人甚至出現情緒行為的變化,令照顧者面對更大的壓力。
  1. 盡量提供熟悉而穩定的生活環境,並為患者安排有規律的生活作息時間
  2. 把焦點放在患者的能力及長處
  3. 引導患者多參與生活事務
  4. 讓患者做簡單的工作,開發新的能力
  5. 幫助患者維持個人的尊嚴及價值觀,鼓勵患者盡可能獨立
  6. 減少與患者的衝突,維持良好的溝通
  7. 注意患者的安全,防止意外發生
  8. 讓親友及鄰居了解家中有腦退化症患者及其狀況
  9. 依照患者的獨特性及病情,調整照顧方式

溝通

溝通問題困擾著不少照顧者。一些生理、心理及環境因素,都會影響到雙方的溝通。生理方面,受聽力或視力衰退,或罹患某些疾病,均可能影響到長者的語言或認知能力。心理方面,情緒的好壞、思想上的差異等,都會造成溝通困難。若說話時受到噪音滋擾、時間不足,甚或缺乏私隱空間,更會大幅降低溝通效率。
  1. 耐心聆聽,給長者暢所欲言的時間,讓對方慢慢表達心中所想
  2. 細心聆聽,設身處地去了解及分析長者的想法及說話背後的意思
  3. 給予充足的時間反應
  4. 說話大聲一點、放慢語速,清楚表達自己
  5. 用簡單、直接的語句,亦可運用手勢及實物等非語言的技巧輔助
  6. 多微笑,以及適當的身體接觸有助溝通
  7. 當意見不同時,宜退一步去理解對方的感受,再慢慢溝通
  8. 安排合適溝通地點和時間

衰老及少肌症

衰老是一種隨著年紀增長而導致身體及心理儲備能力下降的一種臨床症狀。一方面是身體機能衰退,即肌肉量減少或肌肉無力,導致少肌症;另一方面則為認知衰老,即記憶力轉弱,部分人士會患上輕度認知障礙症或腦退化症,影響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

衰老的長者一般比較脆弱,較易跌倒、殘障、住院治療及/或入住護理院舍,甚至死亡。幸好,照顧者可從生活入手,通過飲食和運動,協助長者逆轉衰老和少肌症。
  1. 協助長者建立健康生活模式和突破日常習慣
  2. 為長者訂立均衡健康飲食的餐單
  3. 鼓勵長者堅持適當和適量的運動
  4. 鼓勵長者保持積極心理

預防跌倒

長者跌倒後果可大可少,要預防跌倒,照顧者需先了解造成跌倒的內在和外在因素。大部分內在因素為疾病,例如:中風、柏金遜症、血壓高、糖尿病、關節痛、身體機能衰退,長者心急大意、高估自己能力等亦會增加跌倒風險。外在因素方面,環境問題、穿上不稱身的衣著及鞋襪等情況,亦需照顧者多加留意。
  1. 鼓勵長者經常做有助強化肌力、伸展、身體協調和平衡的運動
  2. 提防家居環境陷阱
  3. 為長者選擇合適的衣履
  4. 鼓勵長者善用輔助器具
  5. 提醒長者外出時提高警覺

飲食營養

隨著年齡增長,不少長者會遇到咀嚼困難、消化能力減慢、味覺減弱或胃口欠佳等問題,故營養不良、非自願性體重下降為長者常見的現象,更可能引起肌肉流化、骨質疏鬆症等嚴重健康問題。部分照顧者對食物存有誤解,以為吃得愈清淡對身體愈有幫助,或認為肉類不健康便減少讓長者進食,但缺乏蛋白質會加快肌肉流失速度,長遠或會增加長者跌倒的風險。
  1. 長者所需的熱量較成年人少,故照顧者需要先了解各類營養素及其食物來源,從而在日常飲食中選擇營養價值高的食物,包括水果、蔬菜、瘦肉、低脂奶類製品及全穀類等,讓長者獲取足夠的營養
  2. 多使用薑、蔥、蒜頭、花椒等天然調味料增加食物味道,亦可採用水果或顏色鮮艷的蔬菜作配搭,增加長者的食慾
  3. 如長者胃口欠佳,可考慮少食多餐,在餐與餐之間為其加添營養豐富的小食
  4. 如長者因牙齒、口腔或顎骨等問題而出現咀嚼困難,應盡快帶對方求醫

口腔健康

根據 2011 年衞生署口腔健康調查發現,安老院舍的長者平均只有9.4顆牙齒,接近3成的院友更失去所有牙齒,可見缺失牙齒是長者常見的健康問題,甚至影響進食及社交。不少長者誤以為年紀大了,牙齒便會自然脫落,但其實只要經常注意口腔衛生,牙齒的壽命就會延長。
  1. 鼓勵長者每天徹底清潔牙齒
  2. 教導長者妥善護理假牙,避免用假牙咬骨頭、蟹殼等過硬的食物,亦要每天清潔假牙
  3. 定期帶長者檢查牙齒,及早處理牙齒的毛病

腸道健康

便秘是長者常見的腸胃問題。由於活動量減低、少運動,長者的腸道蠕動漸漸變慢,再加上,肌肉開始退化,肚皮及腸內肌肉變得乏力,都會導致長者出現排便困難。另外,部分長者因心臟、腎臟問題,或想避免尿頻而減少飲水,亦會導致糞便太乾太硬,難以排出。如長者需用便盆、便椅等,亦可能因心理因素而無法排便。
  1. 多吃高纖維質的食物,照顧者可在日常飲食中,加入麥包、麥皮、紅米飯等高纖維的穀物類食物
  2. 鼓勵長者每日飲6至8杯流質飲品
  3. 鼓勵長者每天進行適量的運動,可促進腸臟蠕動
  4. 鼓勵長者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可在早上起來先喝水以增加便意,或習慣在早餐後上廁所
  5. 如長者需用便盆、便椅等,須注意安全和私隱

失禁

不自主控制大小二便的排放,以及在不適當的時間及地方大便或小便,便是失禁。其中,咳或大笑時出現尿滲,亦屬尿失禁的一種。年齡增長、曾多次生產、過胖等都是尿失禁的常見成因。
  1. 鼓勵長者通過運動,強化骨盆底肌肉
  2. 鼓勵長者培養良好小便習慣
  3. 協助長者控制體重,避免過胖
  4. 鼓勵長者減少飲用含咖啡因及酒精的飲料

痛症

間歇或持續出現痛楚3個月或以上,便是長期痛症。頸痛、背痛、頭痛、關節痛、肌肉痛及神經痛,都為不少長者帶來困擾。部分患者更因多次治療失敗,感到沮喪無助、情緒低落;亦有人因痛楚而減少活動,導致肌肉流失、關節僵硬等機能衰退問題。
  1. 鼓勵長者與醫護人員合作,抱有耐性地通過藥物及非藥物治療, 減輕痛楚,並提升生活質素
  2. 鼓勵長者要有耐性,並抱持堅定的信念,樂觀面對病情
  3. 鼓勵長者在日常生活中應用不同的緩痛知識

皮膚問題及壓瘡

長者皮脂腺的分泌和皮膚水分趨向減少,皮膚容易失去滋潤,變得乾燥痕癢,秋冬季情況更甚。濕疹、癬、灰甲、陷甲亦是長者常見的皮膚問題。另外,長期臥床或坐輪椅的長者因肢體活動減少,長期受壓的皮膚容易潰瘍和壞死,形成壓瘡,又名褥瘡。
  1. 提醒長者勿與他人共用衣服鞋襪、毛巾及梳子、頭飾、帽等個人用品
  2. 為長者沐浴後,要仔細抺乾其身體,尤其趾縫及皺摺位
  3. 為長者塗抹潤膚膏時,切忌塗於趾縫間
  4. 經常保持長者的皮膚清潔
  5. 如長者需長期臥床或坐輪椅,確保對方保持正確的姿勢,亦要最少每兩小時為對方轉換姿勢

情緒健康

疾病、喪親、日常生活上需要他人照顧等轉變,以至面對死亡的恐懼,都對長者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甚或導致失眠、胃痛、心跳加快、呼吸急速等生理狀況,需要照顧者正視。
  1. 協助長者繼續參與不同的社交、文化、體育或宗教活動
  2. 鼓勵長者留意新事物及社會動態,避免與社會脫節
  3. 協助長者通過不同方法,放鬆身心,釋放壓力
  4. 鼓勵長者維持健康生活模式,保持身心健康
  5. 鼓勵長者適應身體機能的轉變
  6. 多聆聽長者的感受

睡眠障礙

隨著年紀漸長,睡眠機能出現轉變,例如:睡眠時數縮短、淺睡易醒等,但睡得少、淺睡時間增多不一定等於有失眠問題。部分接受睡眠習慣改變的長者會在清晨醒來時去晨運,但有些卻擔心自己有病,甚至構成心理問題。如因皮膚痕癢、前列腺/夜尿問題、腦退化症、痛症、荷爾蒙失調或其他疾病影響到睡眠,則應盡快求醫,以獲得適切的治療。
  1. 讓長者明白睡眠情況會因年齡增長而改變,只要在睡醒後覺得疲倦已消或精神充沛便已睡得夠
  2. 鼓勵長者在晚飯後散步,並在睡前盡量減少吸收水分
  3. 曬太陽有助入睡,可鼓勵長者於日間進行室外活動
  4. 提醒長者減少飲用濃茶或咖啡類飲品,煙酒亦應避免
  5. 如長者因其他生理因素影響睡眠質素,應盡早求醫,對症下藥